养殖防渗膜施工是藕池、鱼塘等设施建设的核心环节,施工过程的每一处控制细节,都直接关系到最终的防渗效果与养殖安全性。若施工管控疏漏,易出现膜材破损、焊缝渗漏等问题,不仅增加返工成本,还会影响后续养殖生产。其实,只要聚焦施工全流程,把控好关键工序与细节,就能确保施工质量达标。以下是养殖防渗膜施工的核心控制事项。
一、施工前期:筹备管控筑牢基础
施工前的筹备工作是质量控制的“先手棋”,需从材料、场地、人员三方面做好统筹,消除前期隐患。
1. 材料进场严格核验
防渗膜及配套材料进场时,需对照采购合同与质量检测报告,逐一核查材质、厚度、幅宽等参数,确保与设计要求一致。检查膜材外观,无划伤、针孔、褶皱等缺陷,边缘裁剪整齐;配套的焊条、胶粘剂等需与膜材材质匹配,且在有效期内。对每批次材料进行抽样复检,重点检测拉伸强度、抗穿刺性能,不合格材料坚决清退出场。
2. 场地预处理精准把控
基面处理质量直接影响膜材铺设效果,需做到“平、实、净、干”。清除场地内碎石、草根、尖锐杂物,凸起部位破碎整平,凹陷处用干燥细土或级配砂石分层夯实,压实度需符合要求,避免后期沉降导致膜材受力不均。若基面潮湿或有积水,需铺设土工布作为缓冲层,隔绝潮气与杂质,为膜材铺设提供平整坚实的基础。
3. 人员与设备提前调试
施工人员需经专业培训,熟悉膜材铺设、焊接等操作规范,尤其是焊接工人需掌握不同环境下的参数调整技巧。施工前对热熔焊机、挤压焊机、测厚仪等设备进行全面检修与调试,检查设备线路、加热系统是否正常,用边角料试焊,确认焊接温度、速度、压力等参数适配,确保设备性能稳定。
二、核心工序:施工过程精准管控
铺设与焊接是防渗膜施工的核心工序,需细化操作标准,强化过程控制,确保每一步都符合规范。
1. 膜材铺设规范操作
铺设前规划好铺设顺序与方向,优先选用宽幅膜材减少拼接次数,降低渗漏风险。铺设时膜材需自然舒展,避免过度拉伸或松弛褶皱,过度拉伸易导致膜材疲劳开裂,松弛则影响焊接贴合度。边坡、转角等部位需按圆弧过渡裁剪膜材,避免直角硬折产生应力集中;每铺完一段立即用沙袋或锚固钉临时固定,防止风吹移位。
2. 焊缝质量严格把控
焊缝是防渗的关键,需按“清理—焊接—检查”流程操作。焊接前用干布或吹风机清除搭接边的灰尘、水分、油污,确保搭接面洁净干燥,搭接宽度符合设计要求。焊接时根据膜材厚度与环境温度调整设备参数,热熔焊接需保持焊机匀速前进,避免停顿导致焊缝碳化;转角、管道周边等复杂部位采用挤压焊机补焊,确保焊缝连续完整。
3. 特殊部位强化处理
管道接口、锚固边缘等特殊部位是施工难点,需针对性管控。管道周边先将膜材裁剪成喇叭状套在管道上,用专用密封胶密封接口,再用不锈钢卡箍固定,最后与主膜体焊接牢固;锚固沟内的膜材需拉直压实,回填土分层夯实,防止边缘松动。施工中对这些部位做好标记,安排专人重点管控,确保密封无隐患。
三、施工后期:成品保护与验收管控
施工完成后并非万事大吉,需做好成品保护与验收工作,巩固施工质量,避免后期损伤。
1. 成品保护全面到位
立即在防渗膜表面铺设土工布或细土作为保护层,避免后续作业或杂物损伤膜材;在施工区域设置防护围栏与警示标识,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、车辆碾压。若需进行其他配套施工,需在作业区域铺设临时防护板,严禁工具直接接触膜材,防止二次损伤。
2. 分阶段验收闭环管理
实行“工序验收—完工验收”的分阶段验收模式。每道工序完成后,先由施工班组自检,再由质量监督员复检,焊缝需采用充气法或电火花检测仪逐段检测,不合格的立即整改。完工后进行整体注水检测,观察水位变化与周边土壤情况,确认无渗漏后,整理施工记录、检测报告等资料,完成验收归档。
四、施工安全与环境管控
施工过程中需兼顾安全与环境,确保施工有序进行。
1. 安全防护强化落实
施工现场配备消防器材,焊接作业时清理周边易燃物,防止火灾隐患;施工人员穿戴软底鞋、防滑手套等劳保用品,高空或边坡作业需系安全绳。用电设备做好接地保护,避免线路老化短路,恶劣天气时停止施工,确保人员与设备安全。
2. 施工环境协调管控
合理安排施工时间,避免夜间或噪音敏感时段施工,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;施工垃圾分类存放,及时清理废弃膜材、焊条等杂物,保持场地整洁。若施工区域临近水源,需采取防护措施,防止施工污水污染水体。
结语:全程管控,筑牢养殖防渗屏障
养殖防渗膜施工控制,核心在于“前期筹备细、过程管控严、后期保护实”。从材料核验到场地处理,从铺设焊接到成品验收,每个环节都需精准发力。只有将这些控制事项落到实处,才能确保防渗膜施工质量达标,为养殖设施提供可靠的防渗保障,助力养殖生产稳定高效开展。

186613617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