蓄水池防渗膜若出现破损,会导致池水渗漏,影响蓄水功能,长期还可能引发地基沉降。需先准确判断破损类型与程度,再按规范技巧修复,才能快速止损,恢复防渗效果,避免问题扩大。
一、先判破损类型:明确修复方向
1. 轻度破损(小孔洞、浅划痕)
破损面积小,多由尖锐杂物(如石子、工具碎片)划伤、养殖生物(若蓄水池兼养殖)轻微刮擦导致,未伤及膜材深层结构,暂时无明显渗漏,但长期易受水体侵蚀扩大。
2. 中度破损(局部撕裂、边缘开裂)
破损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,多因施工后地基微沉降、膜材过度拉伸,或清淤时机械(如耙子、小型挖掘机)意外撞击导致,已出现局部渗漏,需及时修复避免破损延伸。
3. 重度破损(大面积破损、多层撕裂)
破损范围大,膜材出现贯穿性开裂或多层撕裂,多由极端天气(如强风掀起膜材拉扯断裂)、重物碾压(如违规堆放设备),或长期老化未维护引发,已严重影响防渗,需紧急处理甚至局部更换。
二、分程度修复:不同破损用对方法
1. 轻度破损:补丁修复法
预处理:先排水至破损区域露出,用软毛刷清理破损处及周边 30cm 范围的泥沙、藻类,再用酒精擦拭去除油污,确保表面干燥洁净(潮湿会影响黏合或焊接效果)。
修复操作:裁剪与膜材同材质、同厚度的补丁(补丁面积需比破损区域大,确保完全覆盖),若破损处平整,可涂抹专用 HDPE 膜黏合剂(均匀涂抹补丁与破损区域接触面),贴合后用重物(如沙袋)压实 24 小时;若破损处有轻微弧度,建议用挤压焊枪沿补丁边缘焊接,焊缝宽度需达标,确保无渗漏。
2. 中度破损:焊接加固法
预处理:排水后清理破损区域,切除破损边缘的毛糙部分(避免修复后受力不均),若破损处有褶皱,需展平膜材并临时固定(用沙袋压住),确保修复面平整。
修复操作:对长条状撕裂,先沿撕裂方向裁剪同材质的膜材条(宽度需覆盖撕裂处两侧),用双轨热熔焊机沿膜材条两侧焊接(形成双焊缝,增强密封性);对焊缝边缘开裂,需先清理开裂处的氧化层(用砂纸轻磨),再用挤压焊枪补焊,补焊区域需超出开裂范围 5cm 以上,焊接后用手触摸焊缝,确保无冰凉区域(说明熔合充分)。
3. 重度破损:局部更换法
预处理:彻底排空池水,清理破损区域的残饵、淤泥,检查周边膜材是否有老化或隐性破损(若有需一并纳入更换范围),标记更换边界(确保新膜材与旧膜材搭接宽度足够)。
更换操作:切除破损膜材,清理地基(确保平整、无杂物,若地基有凹陷需用细土找平),铺设与旧膜材同规格的新膜材,新膜材与旧膜材的搭接边需用双轨热熔焊机焊接(搭接宽度按设计要求),拐角或衔接处用挤压焊枪补强;焊接完成后,用真空检测仪检测密封性(负压保压无下降为合格),防止修复后渗漏。
三、修复后验收:确保无隐患
1. 外观检查
修复完成后,目视检查补丁或新膜材贴合是否平整,无褶皱、无空鼓;焊缝表面连续均匀,无气泡、断焊,固定点(若有)牢固无松动。
2. 密封性测试
轻度、中度修复区域:可在修复处喷洒少量清水,观察 24 小时,若周边无渗水痕迹、无湿润区域,说明密封合格。
重度修复(局部更换)区域:需注水至正常水位的 1/3,保持 2-3 天,观察水位是否下降,同时检查池底、池壁(修复区域周边)是否有渗水点,无异常即可恢复正常蓄水。
四、预防措施:减少破损再次出现
定期检查:每季度排水检查一次膜材表面,重点查看池底角落、边坡与池底衔接处(易堆积杂物、受力集中),及时清理尖锐杂物,发现微小破损立即修复。
规范操作:清淤、检修时,禁止使用尖锐工具直接接触膜材,可铺垫橡胶垫或木板;禁止在蓄水池周边违规堆放重物,避免机械碾压膜材。
加强防护:若蓄水池露天,可在膜材保护层(如细砂、素土)上覆盖遮阳网,减缓老化;边坡区域可增设防护栏,防止外界物体撞击膜材。
蓄水池防渗膜破损修复的核心是 “早发现、分程度、规范修”,轻度破损及时补丁修复,中度破损焊接加固,重度破损局部更换,可最大程度降低渗漏风险。修复后做好验收与日常防护,能有效延长膜材使用寿命,保障蓄水池稳定运行。若对破损修复的具体操作(如焊接参数设置)有疑问,可在评论区交流探讨。
